商用超频计算方案中国独家合作伙伴

小谷科技-领先的商用超频计算方案供应商

我大学里读的是工科,毕业后阴差阳错与交易结了缘。从交易员做起,开证券公司,到从头到尾设计交易系统,从最初交易股票到交易其他品种,从美国市场到全球市场,再从手工交易到纳秒级的高频交易,十六年来一直和交易、交易员以及交易系统打着交道,也一直喜欢并致力于IT技术在金融方面的应用。现在大部分时间在美国,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技术的逐渐重视,我待在国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,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。本文寥寥数笔,以飨同好。若能对中国金融技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,心已足矣。 先从最近比较火的高频交易(High Frequency Trading, HFT)谈起吧。一般把几分钟内进出的交易都叫高频交易,具体也没严格的定义。简单的说,高频交易往往是依靠速度来取胜的。 先说说为什么高频交易起源于美国。高频交易首先出现在美国并不是偶然,主要是SEC(美国证监会)近十多年来对股票市场的改革,以及IT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、发展的结果。(以后可以专门聊聊这段历史)。 美国的股票市场并不集中,交易所也要和以黑池(Dark Pool)为代表的众多另类交易系统互相竞争。同时,纽交所(NYSE)和纳斯达克交易所(NASDAQ)作为上市公司,为了追求业绩,吸引投资者来交易,也在对自身的系统、规则等软硬件上进行改革。“股民们”可以交易所有的股票,可以在纽交所买卖纳斯达克的股票,也可以在纳斯达克买卖纽交所的股票。在美国,交易成本也非常的低,佣金最低可以达到几十美分每千股的程度,而且没有印花税。在这种开放、低成本的市场上,大公司没有特别的优势。一个小公司,只要技术好、交易策略好,不需要太多人,交易上完全可以和传统的大投行平起平坐,有的盈利情况甚至比大公司还要出色。 高频交易并不是新生事物,在交易市场中一直都有,例如期现套利、ETF套利等,但是为什么近年来倍受关注呢?我觉得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。一是高频交易能赚钱,而且能稳定赚钱;二是高频交易的交易量非常大,券商尤其喜欢;三是高频交易很神秘,人对机器又喜爱又害怕。 高频交易到底有多赚钱,这估计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。各种估计也见仁见智,相差很大。Tabb Group估计的数字在200亿美元左右。下面我再用一组确定的数字给大家感觉一下。Kenneth Griffin的Citadel Investment Group是美国最大的高频交易公司之一,其原来的高频策略负责人Mikhail Malyshev 想自立门户。由于有非竞争协议,他与原公司对簿公堂,在庭审过程中披露了很多信息,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Mikhail Malyshev负责高频策略这一块的盈亏状况: 2004年7月25日,策略开始稳定赚钱,当年赚了300万美金;2005年盈利7,500万美金;2006年盈利5亿美金;2007年盈利8.92亿美金;2008年10亿美金。这只是一家做高频交易公司的数字,其他公司如Getco、Goldman Sachs(高盛)、Interactive Brokers(盈透)以及其他大大小小不知名的公司,一共又会是多少呢? 高频交易的交易量大到什么程度,到底有多少,谁也没有确切的数字。Tabb的估计是占美国股票市场交易量的70%,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偏高,应该是把许多大投行提供的Algo Trading(算法交易)也算进去了。估计占50%是一定的,因为许多传统的Marker Making(做市商)交易原来也占50%左右的量,现在这一块的交易都已经被高频交易实现了。 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和害怕的。例如人对机器、机器人是又爱又怕。爱的是机器带来的方便,但是又怕机器越来越聪明,人过于依赖机器反而受其控制。这种情绪在电影《Matrix(黑客帝国)》、《I, robot(我,机器人)》、《Wall-E(机器人瓦力)》等都有所表现,媒体也特喜欢写这方面的题材。高频交易最早时除了知名券商之外,很多高频交易商都保持着低调,高频交易也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,充满了神秘感。由于人们对高频交易的不了解,对于用电脑做证券交易,也表露出类似于对机器又爱又怕的情绪。 一方面,人们对机器赚钱或赚钱机器很羡慕和好奇;另一方面,总觉得这种机器会带来一些可怕的影响。尤其在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后(Flash Crash),大家更是把矛头指向了高频交易。SEC的调查报告虽然洗脱了高频交易的罪名,但各种报道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频交易。前阵子高盛程序员由于离职时带走了高频策略程序代码,在机场被逮捕,最后被判了97个月的监禁;法国兴业银行的一个策略开发员,因盗窃高频交易的代码被判了3年监禁;还有Citadel的官司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。(以后也可以聊聊高频交易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最近的几个官司) 中国股市因为“T+1”交易的关系,无法进行当日交易,更无所谓高频交易了。中国的期货市场基本上可以做一些高频交易,但由于技术监管的原因,目前还有很多的限制。股指期货在2010年4月推出后,也有很多的高频策略上马,但是不久后,证监会出于对系统稳定的考虑,很快就出台了很多限制政策,例如股指期货同一账号单日500次撤单的限制等。 另外,中国目前的交易系统的速度和信息量也不是特别好,成交速度基本以秒计。期货市场的行情的更新是每秒两次,比股票市场稍微好些;股票比起期货来,更新速度还要慢很多,最慢的是3秒钟更新一次。而美国,最快的NASDAQ成交速度是100微秒左右,市场行情可达高峰期每秒100万条消息以上,平均每秒几十万条消息。 不论是从监管上,还是交易所系统上,目前能在中国市场上做的“高频”交易,对速度还没有那么高的要求,能做的程序化交易甚至高频交易的类型还没有那么丰富。但随着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:新股不断的上市,股票只数的不断增加,以及期货新品种也越来越多,这就对信息处理的速度与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增强了组合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。现在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、券商成立金融工程部门,花人力、物力来研究程序化策略。我想随着以后融资融券的推出、期权市场的建立,中国的程序化之路也会越走越远。